马上就要入伏,各地开启高温模式,大部分地区有30多度,河南已经达到40多度。这么热的天,不来块冰就对不住自己。
我们用冰解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古代呢?大家知道,冰自古有之,但人工制冰却是近代才有的事。问题就出现了,古代的文献资料表明,夏天也有冰啊。
比如,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一家叫做“香饮子”的店面与招牌。画中的米乐M6 M6米乐“香饮子”就是冰镇的类似奶茶的饮品。
另,《东京梦华录》中“州桥夜市”一节中就提及“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凉水”的这两种冰食。毫无疑问,这两种饮料里是加了冰水的。
这说明,至少在宋朝,古人在春夏之季就已经用上冰了。事实上,古人夏季用冰的历史要久远得多。
早在周朝时,政府设置了一个叫“凌人”的官职。“凌人”的职责就是在冬天凿冰、藏冰,在春夏季节,就要开冰、出冰,然后用冰来冷藏食物和美酒等。在炎热的夏季,君王将冰取出赏赐给臣子、诸侯。这就是“颁冰”。
“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由于冰块在运输途中会融化,所以凿冰必须是“三其凌”,就是三倍于所需之冰的数量,这样才能保证冰的需求。
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根据《左传》记载,“凌人”凿冰不必等到冬日天寒地冻,从中原往北,冰可取自北方寒冷的地方,也可出自终年积雪的深山老林。
可以想象,在北方的呼啸中,在蜿蜒的河道旁,在崎岖的山路上,凿冰之人挥汗如雨,按照规格、厚度来采冰运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自然是唤作“凌阴”的冰窖。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秦都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县)姚家岗宫殿遗址的西部,发掘了一处春秋时期的凌阴遗址。
姚家岗凌阴遗址在春秋时期是供秦宫殿内享用的大型地下冰窖。从遗址来看,当时的冰窖主要分为地下、地上两部分。
地下为藏冰的窖穴,底部铺稻糠,窖口涂泥,冰上覆盖稻草,用来封闭隔热。窖穴还设有与外河相通的排水系统,用于排出过多的融水。地上建筑设施,四周有回廊,回廊两边有柱洞,其余地上的米乐M6 M6米乐建筑已不可见,想来也是防暑隔温用的。
其实,在当时,不仅秦国人建冰窖,韩国等国家的人也在建,因为几乎同样的凌阴遗址也被发掘。可见,修建“凌阴”来保存是比较流行的做法,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清朝,甚至是民国时期。
而在清代,冰窖又分成官窖和府窖,官窖由皇家御用,府窖王府设立,供给府内贵族用冰。据统计,清代时北京的冰窖最多时有21座,合计藏冰215700块。这个量还是比较大的。
解决了大批量储冰的问题,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如何将大冰块小批量保存呢?毕竟,你不可能将拿出来的冰一下子都用完吧。
明朝时期出现了可以小批量储藏冰块的工具--“冰箱”。“冰箱”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箱身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外观极为精美。
如此雍容悦目的东西自然是给城里的皇公贵族们用的。炎炎夏日,贵族们将一定数量的冰块放进“冰箱”,随用随取,里面也可以放置瓜果或饮料。如果冰融化了,也可以充当空调米乐M6 M6米乐降温。
以上说的是我国的,其实在西域、欧洲等国家也出现了大同小异的藏冰技术。我们暂不细说。
总体来看,古代虽有没有人工制冰技术,但古人会发挥聪明才智,储存天然的冰块。在炎炎夏日里,人们依旧可以感受到难得清凉,只不过贵族享受居多,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