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设计别致的奶茶店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别致风景,也成了很多人在下午茶时段放松休闲必去的地方,奶茶门店也更深度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与奈雪的茶联合问卷调研的结果显示,41%的受访者每周要喝3到5次奶茶。
而在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偏好的消费场景研究中,较为年轻的90后和00后消费者最偏爱的场景里都出现了“闺蜜聚会”。
不过,迄今为止,中式奶茶文化仍然是属于一种偏年轻、瞬时的文化,它暂时无法像咖啡作为一种提神饮料那样,与阅读、工作之间产生那样紧密的联系。
也不像可乐那样直接让人联想到西方文化、街头文化和潮牌,奶茶与更深层次的文化联系显得稍弱。
许多人还是习惯逛街、聚会时买奶茶,打卡、拍照、享受完美味就走,办公会客依然还是会约在咖啡厅,而非奶茶店。
在未来,奶茶能否构建出新一代的类似咖啡厅文化的一种“新文化”,又能否持续下去?咖啡文化研究者、长期生活在日本的赵慧觉得,一切都取决于喝着奶茶长大的一代年龄渐长后是否还会继续消费。
就像漫画这种商品在日本有不同的受众那样,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会看。“他们选择消费场景的时候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和上司出来喝饮料,是要去咖啡馆还是奶茶店呢?
都有可能,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永远都会有新的年轻人出来,就看大家怎么抓住年轻消费者。”
关注消费文化的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认为,奶茶店要想成为一种如咖啡馆一样的社会文化空间,可能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第一,奶茶目标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如咖啡的目标群体,这意味着奶茶文化难以获得咖啡文化那样强有力的资本支持,这种支持是一种消费品从“商品”变成“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奶茶要想变成一种文化,还需要更多的“叙事”的力量的支持,需要有机构、有人愿意深入挖掘、“创造”和讲述其文化内涵。
从经营模式看,奶茶店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加盟,一种是直营。而这种发展轨迹与茶饮行业的特点相关。
因为奶茶的上游产业是食品原料,包括乳制品、红豆、水果、茶叶、乳制品、动物奶油、椰果、木薯粉等制作奶茶需要的副产品。
这就让奶茶行业蒙上了一层“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与奶茶行业高度关联,M6 米乐从事红豆和燕麦生产的倍格食品创始人王勇岐说。
农产品有天然的不稳定性,但消费者对产品的稳定诉求是非常清楚的——这个矛盾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长久存在,而且会越来越突出。
基于对原料质量的把控、服务和品质的管理等原因,喜茶、奈雪的茶等主打包括水果茶在内的新式茶饮的领军品牌都选择不加盟直营的手段,而快乐柠檬、CoCo、一点点、蜜雪冰城等创办较早的、以奶茶知名的品牌还是以加盟为主。
但他们往往会辅以更严苛的加盟门槛和审核过程。此类品牌采取的是类似肯德基的运营模式:加盟商交费用,品牌公司负责管理,加盟商直接等待收益即可。
加盟这样的大品牌需要的自然是资金实力。根据“网易数独”的统计,开一家蜜雪冰城的加盟费最低要花30万元,一点点的加盟费最低要 40 万元。
随着茶饮业的兴盛,奶茶店加盟生意也被很多互联网骗子盯上。豆瓣网友Sean因为喜爱奶茶而在广西防城港开了一家加盟奶茶店,但结局却是折价转让。
他将自己的惨痛教训总结成一篇长文,其中提到的“盲目加盟”就是很多人第一次开奶茶店时最容易踩到的“雷区”。
根据Sean的讲述,他遇到的就是那种没有名气却会在搜索引擎大量投放广告的奶茶品牌,俗称“快招品牌”,这些品牌会请明星代言,营造网红特质,夸大品牌的火爆氛围。
许多刚刚创业的人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加盟知名的品牌,一开始上网查找信息时,就会被这种“性价比高”的新品牌诱惑,却没有办法考察清楚品牌真正的实力,由此被“忽悠”花掉大额加盟费和物料费的大有人在。
“事实证明,奶茶市场已经到了红海市场,目前存活下来的奶茶店,大概有百分之二十是赚钱,其余的都处于持平或亏损状态;那百分之二十里面只有极少数是赚大钱的,其他的都是陪跑的。”Sean在他的总结日记中这样写道。M6 米乐